top of page

有機即商機 一兆元的市場

全球的有機市場,今年營業額預估達250億美元;2005年,將突破300億美元,創造超過一兆元台幣的商機。有機農業也讓台灣加入WTO後,農民收入不減反增。這一場剛萌芽的有機革命,能不能挽救幾十年來被重金屬和農藥所毒害的台灣大地,以及你我的健康? 這一波快速成長的有機商機,有哪些個人和企業搶先行動?

有機即商機 一兆元的市場

春天的台東池上萬安村,白色雲海沿著海岸山脈流洩,這裡已經有六十六公頃有機水稻田,而有機產銷班的農民,除了種米,也種有機蔬菜、有機茶、有機水蜜桃等。

「我們的農民是在加入WTO之後,少數收入不減反增的一群,」梁正賢在池上經營大地有機農場,不久前才從陳水扁總統手中領取十大傑出農業專家獎章。為了推動有機米,他以契作保證收購的方式向農民購買有機米,他的米廠則擔起所有銷售的風險。

十年前開始改種有機米,「剛開始只是聽說米質會比較好,種了兩年,就笑不出來了,」梁正賢談起推動有機農業的艱辛:「連怎麼除草都不知道,光養土就養了六年。」

辛苦有代價。萬安村的米在米質競賽中拿下數個大獎,「我們的有機米比日本越光米的米質還好,」梁正賢非常驕傲。

指著牆上掛滿各式各樣仿冒池上米的米袋,池上鄉農會總幹事陳清吉表示,台灣市售的池上米百之九十以上都是仿冒的。因此池上生產的池上米,最近推出共同品牌「多力米」(Do.Re.Mi),希望能成為台灣米的驕傲。

有機農業 台灣起飛

小平頭、黝黑的臉上有日曬的痕印,一輩子在萬安種稻的蕭煥通被稱做「赤腳米王」。蕭煥通六十五歲,終年赤腳下田,是轉作有機米的農民之一。他天天都要到田裡巡視六趟以上,每天看著自己辛苦種的稻米長大。隔天,正要登台領取花東地區良質冠軍米獎章,蕭煥通靦腆地笑著展示他置於十四度等溫「頭等艙」內的池上冠軍米。

萬安社區推動有機自然農作,農民們紛紛恢復「阿公阿嬤」的農作方式,不但放鴨吃草,也採用古法跪在田裡疏草和曬榖。

梁正賢表示,這些鴨子一天平均大約能走三公里的路,在走的過程中,除了將害蟲吃掉,更能將水撥渾沌,讓草無法行光合作用再生長。

梁正賢也在水田中種些菜。在種滿不同蔬菜的有機田中,「生態系愈是複雜,愈不會有害蟲,因為益蟲會吃掉害蟲,」梁正賢解釋有機農田中,生物多樣性的重要。

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護系教授彭仁君,正協助在萬安村水田中規劃約二分地的生態池,水田生態系中,有蚜蟲、有蛾、有蝶,也有它們的天敵:寄生蜂、瓢蟲、草蛉等。「生態池可以提供這些生物棲地,不會田乾了就死了,」彭仁君翻看著葉菜上的菜蟲。說著,走著,只見水田中八哥、小剪尾、大蒼鷺飛過,這景象已經很難在台灣西部看見了。

台灣有機農業才剛起步,雖然困難重重,而市面上號稱有機食品的產品,多半只能算是「準有機」。

真正經過有機認證的農田面積只有一千零三公頃,佔台灣農田面積不到千分之一。台灣的有機市場雖然目前約只有二、三億,但是預估未來會成長到近百億的營業額。

「人要回來照顧自己,這是全世界的趨勢,」曾經任職統一有機食品的姜彥行,現在擔任國際自然美育基金會志工,她用企業的口吻分析:「這是一個搭著直昇機往上升的產業。」

台灣土壤受農藥、重金屬污染的新聞層出不窮,甚至榮登肥料、農藥用量全球第一的寶座,讓台灣人面臨新一波的「食物危機」。

搭直昇機往上升的產業

危機可能是生機,也可能是商機。消費者追求健康和安全的食物,引動著全球巨大的商機。

根據世界農糧組織今年二月剛出爐的世界有機農業報告,全球今年的有機產業預估將達二五○億美元的營業額,雖然佔全球農產品總值比率低於二%,但每年仍以一○~一五%的速度成長。預計到二○○五年就突破三○○億美元,超過一兆台幣的營業額。

全球已有五千六百萬公頃有機農田,面積最大的澳洲已經有二千六百萬公頃的有機農田,而歐洲的有機農民比例最高近四成(佔農地超過兩成),北美和亞洲地區相對落後,只有六.七%和二.六%的農地為有機農田。(見表)

北美是全世界最大的有機消費市場。有機食品工業已成為美國近年來成長最快速的產業,每年成長超過二○%,根據有機貿易組織預估,今年單單在美國,美國人將花費一一○億美元在有機食品上,大約是前五年總銷售額的兩倍。

還我好土

除了有機農,台灣企業顯然也沒有放過這個巨大的商機,大企業紛紛站在自己擅長的領域,開始從食物生產的上、中、下游投入,尋找更安全、安心的食物。

擅長提供上游原料的台塑集團,三月初發表以高溫發酵技術將廚餘回收製成有機肥料,進入有機肥和土壤改良市場的新聞。

台灣土壤早已超過世界酸雨標準,被列為強酸性。台灣平地農田平均酸鹼值為四.二到四.八,使得蚯蚓等昆蟲很難生存,倖存者也污染了生態系中重要的食物鏈。農委會的資料更顯示,全台灣土壤酸化已超過三分之一,土壤有機質低於二%的土地高達六五%,未來要恢復土壤的有機質,每年每公頃的農田需要十二公噸的有機肥料來改良土壤。

台塑集團沒有放過這個數字中顯現的商機。「以全省八十七萬公頃的農地來計算,台灣每年至少需要一千萬公噸的有機肥料。若扣除近五百萬公噸的綠肥(如種植油菜花),目前三二七家有機肥工廠只能提供七十六萬噸的有機肥(總需求量的七.六%),」負責有機資源回收廠,南亞總經理特助施重德對每一筆數字朗朗上口:「而這就是五百億的有機肥市場,還不包括另外將近八十億的複合肥中用有機肥的部份。」

不過,施重德也指出,台塑投資廚餘有機肥工廠,不光是基於市場考慮,而是董事長王永慶希望能找一個較好的方法,來處理佔台灣三成垃圾的廚餘,同時藉有機肥料解決台灣土壤硬化和酸化的問題。

所以兩年多前,就先投資三千萬在麥寮六輕工廠內,回收一萬多名員工和鄰近麥寮和台西鎮的廚餘。

「現在,包括嘉義、雲林、彰化,甚至台中和台北都來探詢想把廚餘送來,」台塑麥寮有機堆肥廠負責人廖春華課長表示,台塑有機肥工廠和工研院能資所合作研發利用微生物高溫分解發酵,發展出在製程中不加任何化學物質的有機質肥料。

「台塑有機肥」也引來國際市場的興趣。廖春華指出日本一家農業公司,去年秋天參觀麥寮工廠後,取了十包樣本回日本化驗和試用,已下單四月要進口兩個貨櫃四十公噸的台塑有機肥。另外,澳洲也表達了高度的意願。

解決「病、蟲、草」

台塑已計劃擴大投資二、三十億,在台中東勢和桃園楊梅設置兩座有機資源回收廠,以擴大生產,收取全台灣的廚餘。「目前,仍卡在土地問題,還未能真正跨出設廠的腳步,」廖春華指出。

除了台塑進入安全食物種植的上游市場——肥料之外,永豐餘集團則投資有機農場,研發可控制植物生長期中病、蟲、草等問題的生物技術。 這個新商機也是從危機開始。

數年前,永豐餘集團董事長何壽川在一場大病後,改吃有機食物,也開始經營有機農場,「他不但自己吃,也鼓勵家人、員工吃有機食物,」一位永豐餘員工形容。

因此,永豐餘集團未來重要的三大策略目標之一就是生物科技。八年前,永豐餘成立了綠色產業小組,已投入六、七億在研發和各種試作。位於宜蘭的南澳有機農場,就是永豐餘集團生物製劑的試驗生產基地。

永豐餘生技副總經理周俊吉指出,由於土壤污染嚴重和小農制度,台灣能立即大規模採用有機農法的條件有限。但至少可以從減少農藥的使用著手。

周俊吉表示永豐餘研發的生物製劑在東勢試作甜柿,已經減少五分之四的農藥使用,使農民原本要使用七次農藥減少到兩次。預計五月時,生物製劑將正式上市,未來若完全取代化學農藥,單在台灣就有四十億的市場,初期希望能打下約兩億的市場。

但周俊吉強調,永豐餘真正想做的是藉推廣生物製劑,來建立一個從生產到外銷的整套契作生產方式,「一方面讓農民有所保障來改變耕作方式,一方面能帶著農民到世界去衝。」

擅長食品製造的義美食品,則從食物生產的下游著手。

兩年多前,義美就利用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淨米技術,成功推出「義美出好米」的包裝米。利用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清洗食米,可以完全滲透米粒組織,去除米粒所含農藥、重金屬,同時殺死細菌與蟲卵,將白米中的農藥及重金屬殘留值降至國家標準的十分之一。

「我們花了三年多在全世界找這種技術,只能在最後除去農藥。全世界沒有這種需求,所以沒有這種技術,」義美公司副董事長高志尚表示,台灣的自然環境已經很難找到真正有機栽種的自然條件,所以義美只能利用後段加工法,來確保米的安全。

企業、農民都開始積極追尋更安全、安心的食物,來自所有人對台灣食物到底有多毒的疑慮。到底台灣食物有多毒?世界各國都在用什麼樣的方式,管理自己的農地污染?個人又該注意哪些「防毒策略」?

bottom of page